近期有關大嶼山發展的爭議正逐步升溫,迷你倉沙田先有特首在今年的《施政報告》提出進一步開發大嶼山東部水域(即進行大型填海),以建立「東大嶼都會」;繼而成立「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委任多名「梁粉」共商大嶼山發展大計。其中數名委員近日亦相繼發表發展大嶼山的意見,引起市民熱烈討論。與此同時,特首表明急須興建第三跑道,以應付香港國際機場於未來幾年飽和的問題,並要開展大嶼山欣澳填海計劃的規劃及工程研究。以上等等施政方針,再次觸動筆者的神經,因為這些計劃全在中華白海豚的生境範圍之內,為這些筆者多年來的研究對象在香港水域的生存蒙上陰影。生活環境飽受摧殘多年來,筆者一直協助漁農自然護理署進行一項長期監測中華白海豚的研究,發現白海豚的數目於過去十年明顯下降,由2003 年的158 條急降至2012 年的61 條;除了一些多年影響牠們生存的老問題(如食物匱乏、海水污染等),白海豚近一兩年更要飽受港珠澳大橋及相關填海工程的煎熬。筆者認為,現時中華白海豚在香港的生存已到臨界點,急須多項保育措施,以確保牠們繼續在香港水域生活,此乃香港政府於2000 年發表的「香港中華白海豚護理計劃」的莊嚴承諾。為使中華白海豚不致在香港水域消失,筆者去年向漁護署提交一項重要建議,就是避免在大嶼山水域進更多的填海工程;然而,除了東大嶼都會發展計劃外,政府不同部門其實已在競賽,先後在北大嶼山多處水域建議填海。除了正進行中的港珠澳大橋口岸人工島(160 公頃),還有東涌東(175 公頃) 、欣澳(60-100 公頃) 、小蠔灣(100-150 公頃)、龍鼓灘(200-300 公頃)等多項填海工程,當然還有「超級巨無霸」的機管局第三條跑道填海工程,所牽涉的650 公頃填海範圍,將為香港史上第二大填海工程(最大的當然是毗連的800 多公頃赤�角機場填海工程),這也將會是環境影響評估(環評)史上審議的最大規模填海工程。以上各項填海工程如何摧殘海豚生境,恕篇幅有限,不能在此詳述。有關第三條跑道填海工程對中華白海豚的破壞,筆者在過去兩年已多次提出,包括令海豚主要生境消失、嚴重干擾海豚往來三個核心活動範圍之間的移動路線、工程期間滋擾沙洲和龍鼓洲海岸公園的海豚棲身地、「陰乾」將於2016 年成立的大小磨刀洲海岸公園,以及破壞北大嶼山的環境等。這些難題要靜待機管局如何在環評報告中詳加回應。近年,香港經歷一連串有關環評制度帶來的爭議,包括正在進行司法覆核的龍尾人工泳灘發展項目、石鼓洲焚化爐填海工程等;大眾亦開始醒覺到,單靠環評亦不足以確保敏感生態環境免受發展摧殘。除了環評制度被批評淪為橡皮圖章外,愈來愈多人也留意到環評也有很多問題無法處理,例如大型基建工程對社會的影響、空氣污染和噪音帶來的健康影響和醫療成本等,以往都受到嚴重忽略。旅遊經濟貢獻可觀更重要的是,一向用作推銷基建工程的亮麗數字,大多只包含工程牽涉的開支,以及伴隨而來的龐大經濟收益;但是當中的所謂收益有多少「水分」未能詳細審核?香港普羅大眾會否直接受惠?推銷員極力隱藏的一些社會和環境成本,往往為社會大眾忽視,但這些隱藏成本卻要每個香港人承擔。香港的發展討論中,常會提及生態環境及其中的生物價值,可惜這迷你倉價錢都是公眾難以理解的抽象概念,無法令公眾切實了解社會要為工程付出的環境代價。有見及此,本會聯合地球之友、公共專業聯盟、香港浸會大學及英國智庫等專家,進行一項名為「社會代價及回報評估」,其中一個範疇正是評估香港中華白海豚的價值。事實上,我們一直也知道中華白海豚的價值︰牠們在海洋生態系統內擔當最高消費者的角色,令整個食物鏈平衡;亦反映本地海洋的健康狀況,如魚類資源是否充足、海洋是否受到污染等。為保護白海豚而設立的海岸公園,也令其他較為不顯眼的海洋生物間接受惠,所以中華白海豚可稱為一種「傘護物種」(umbrellaspecies)。更重要的是,白海豚既是香港珍貴的野生動物,亦是世世代代扎根香港的本地原居民;牠更於香港回歸時獲選為吉祥物,其象徵香港的意義不言而喻。試問有哪個政府會加害及趕絕自己的吉祥物?除了這些不能以金錢量化的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s)外,中華白海豚一直為香港的生態旅遊業作出貢獻。還記得沙士肆虐香港時,曾掀起的一股「生態遊」熱潮嗎?當年每個周末造訪白海豚的船隻有數十艘之多,令海豚不堪滋擾。除了這股熱潮外,一些運作經年的觀豚公司多年來也默默地帶領本地及外國遊客觀賞海豚,其對香港旅遊經濟的直接和間接貢獻不容忽視。在是次海豚價值評估的工作中,我們在數個範疇作出詳盡資料搜集和分析,包括委託香港浸會大學進行民意調查,搜集市民對白海豚價值的意見,並透過兩條題目探討港人願意犧牲多少時間、付出多少金錢,作為保育中華白海豚的用途,確保牠們免受基建工程和人為活動影響。此外,我們亦透過訪問觀豚活動公司、曾參與觀豚活動的遊客,從而估算觀豚活動直接和間接帶來的經濟收益,從而評估未來十年觀豚活動對香港旅遊經濟的貢獻。再者,通過未曾參加觀豚活動者的問卷調查,我們估算出未來十年本地居民及外地訪客參與觀豚活動的潛力及可帶來的旅遊收益,以證確保中華白海豚繼續在香港水域生活的重要。量化價值方便討論透過這項「社會代價及回報評估」的工作,我們更加具體地認識到中華白海豚的存在價值,並首次估算牠們在香港人及遊客心目中「值幾多錢」——經過對其社會價值及旅遊經濟價值的詳盡評估,單計算中華白海豚在未來十年的價值,已高達361 億港元【註1】。與眾多受訪者一樣,筆者以往一直認為海豚是無價的,不應硬把一個價錢牌掛在牠們身上,但是若我們不能把其價值量化為金錢時,牠們在基建的經濟效益討論上,便沒有任何角色可言。「無價」就等於「無價值」,可置之不理,價值可貶為零。相反,當這些隱藏的環境成本量化為金錢時,則有助公眾掌握和權衡基建工程的利害和實際需要。毋庸置疑,第三條跑道的填海工程將永久摧毀北大嶼山的海洋生態。公眾接收機管局鋪天蓋地的宣傳,誤以為付出千多億工程成本,便能換來九千多億的收益。其實,在整個諮詢過程中,公眾仍未能深入討論工程的真正成本。這絕非香港之福,亦難向香港的下一代交代。筆者只盼香港大眾能透過「社會代價及回報評估」過程中的討論,釐清一些事實的真相,以防日後恨錯難返,製造出一件又一件的基建大白象,並要社會和環境付出難以彌補的沉重代價。作者為「社會代價及回報評估小組」核心成員【註1】詳細數據及方法學將於另文交代洪家耀迷你倉最平
- Feb 21 Fri 2014 13:33
「三跑」社會代價由中華白海豚支付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