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三國時候周瑜和小喬從洞庭湖來到了湘江支流的柳林江,迷你倉從此這個江邊的小鎮便有了個浪漫的名字,喬口。作為長沙的城北門戶,喬口三面環水,當地人世代以捕魚為生。喬口曾因水路繁華一時,也因人們交通方式的更新而落寞。但在新的時期,喬口大做「漁」文章,捕魚、養魚、吃魚一條龍,如今的喬口又有了個新稱號:漁都。 ■香港文匯報記者 譚錦屏、易新 實習記者 姚懿軒 報道喬口鎮是長沙市望城區西北門戶。喬江亦名柳林江,喬江入湘江之口名喬口,喬口鎮處位於湘江之畔,八百里洞庭湖之濱,三面環水,境域內湖、塘星羅密佈,有水面980公頃,行政區域總面積46.23平方公里,鄉鎮總人口3.28萬人,是一個交通發達、物產豐富、商貿繁榮、景致怡人的「江南魚米之鄉」。鎮黨委辦的周燦明是地道的喬口人,對昔年喬口的繁華興衰,他津津樂道。周燦明介紹,歷史上,喬口因水而興,發達的水運使其成為重要港口,「長沙十萬戶,喬口八千家。朝有千人作揖,夜有萬盞明燈」,描繪的就是喬口當年商貿繁盛一時的情景。喬口的鼎盛時期可遠溯清代,直到上世紀中期,喬口仍是湘江兩岸重要的港口碼頭,集鎮上商貿繁榮,並佈局有工廠,鎮上居民大部分在工廠裡上班,生活穩定,經濟活躍。但隨�高速公路、火車統治了運輸業,湘江水路運輸漸趨沒落,喬口地處偏隅、產業落後,加之上世紀末洞庭湖、湘江水患嚴重,喬口發展陷入巨大困境。一時間但見喬口集鎮破敗,企業倒閉,喬口變成瞭望城區(原望城縣)最困難的湖區鄉鎮。柳林碧波 喬口新顏劉躍軍原是喬口鎮上工廠的職工,後來企業困難倒閉,他也成為下崗工人的一員。他向香港文匯報記者介紹,工廠倒閉之初,大部分人都選擇到外地打工謀生,他也曾到望城的一家企業當門衛,生活比較清苦。近幾年來,喬口鎮以吃魚、玩水、休閒為代表的休閒產業得到長足發展,他的家在政府的統一規劃與扶持下進行了改建,他也回家開了一家小小的茶亭。穿過一條狹長的通道,柳林江橫亙腳下,清澈見底。水面微瀾,民居倒映,岸畔綠植簇擁,木板鋪就的棧橋綿延�,與一個個小碼頭相接。沿江的一排排建築,前門面街,而後院,則臨�清澈的柳林江。劉躍軍的老宅正在這一排臨江院落之中。房子已進行了仿古式的修繕,而老宅後院,他將其改建成茶亭,取名「柳林茶亭」。劉躍軍說,修繕房屋和建茶亭,政府都給了一定的補貼。像劉躍軍家類似的茶亭,柳林江邊還有很多。古樸的庭院,熱情好客的笑顏,當地特色的新鮮蓮蓬、菱角、芝麻豆子茶吸引�遊客駐足休憩。柳林泛綠,碧波瀲灩,來喬口休閒散心的客人,在這裡飲一杯茶,三五好友暢聊一番,愜意非常。劉躍軍透露,門前這條柳林江,十多年前為了防洪,截斷江水,修建了防洪堤,鎮邊的這一段柳林江,就變成了柳林湖。湖水不能流動,工廠廢水,生活污水垃圾都往湖裡排放,柳林湖成了臭水湖,從湖邊路過都要捂鼻子。改變從2010年開始,那一年,喬口鎮開始�手整治總面積達380畝的柳林湖,剷除湖底淤泥,清除湖面垃圾。政府為徹底提升湖中水質,還投資建設污水處理廠排污,從此柳林湖煥然一新。周燦明介紹,柳林湖的變化只是近幾年喬口涅磐的冰山一角。2009年,喬口掀開了古鎮建設的序幕。對外,整體鎮區建築外形復古統一,房屋新建被嚴格控制,而建築高度也都限制在兩三層左右。內裡,則選擇更加完備的城市基礎設施配套。在充滿古意的街巷上,完善的道路指示、照明系統,統一造型的垃圾桶隨處可見,銀行、金融機構、綠化公共空間、醫院……儘管小鎮規模沒有太大變化,但居民生活配套已然齊全,褪去的是從前居住環境的落後與不便。劉躍軍表示,現在很多外出打工的喬口人都回到了家鄉發展,而他開的茶亭一個月的收入都在五千來塊左右,足以安逸生活,感到很欣慰。優美的自然環境,悠閒的小鎮生活,活躍的經濟環境,不僅僅越來越多的本地人選擇回鄉創業,還吸引了懷揣創業夢想的人踏進喬口這片熱土。有數據表明,近幾年喬口集鎮新增門店近400戶,帶動近2000人來集鎮居住和創業,門店價格一年內增長10倍以上。2012年喬口全鎮工農業總產值由2008年的5.8億元上升到12億元,財政收入由2008年的1300萬元上升到55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8年的4650元上升到11780元。。喬口鎮經濟的發展和社會事業的進步勢頭喜人。漁民見少 魚道傳承喬口濱湘江臨洞庭,水面廣闊,過去很多喬口人世代以捕魚為生,漁業興盛。在半個世紀以前,這裡約有百多戶打魚的人家。漁民一般全家都生活在漁船上。那年月,到了開魚的季節,每天都可見到大小漁船在湘江與洞庭湖裡穿梭往來。而現在,靠打魚為生的漁民幾乎已經絕跡,僅靠捕魚也難以維持正常生活的開銷。漁民都已上岸,過得與平常人相同的文件倉活。但還有少數人忘不了捕魚的手藝,遇到適宜的天氣,還會下水捕魚,聊補家用。一位漁民告訴記者,今年五十歲了,在這裡打了三十年多的魚,在天氣變冷之前,他每天都會在這裡打魚,平均一個上午可以打一二十斤魚,然後到老街上叫賣。這位漁民告訴記者,隨�環境的變化,現在「每天能捕到的魚越來越少了!」喬口迷戀於魚道的男男女女多矣,投釣、撒網裝,捕魚方法可謂五花八門。每當春雷滾動時,便有人冒雨出動,搶佔有利地段,設網下笱。春來到,放「鑽子」的更普遍。「鑽子」為篾制錐形捕撈器。當戶外蛙聲一片時,「照魚」的燈火便閃耀不停。夏秋枯水季節,一些人便在河中下攔網,上下游各一條相向而拖,合圍至有利地段事再收網逮之。民國時期常見在河灘流水處設「八」字形牆壩,中流急水處裝傾斜的溜網,魚兒游出急水口,脫離水體而進入溜網中,發水時候,溜網中的魚兒總是蹦跳不已,銀光閃爍,有時日夜可取魚百公斤。中南漁都 繁華再現今天的喬口,修十里長街、做百里水產、開千家門店、建萬人集鎮,喬口也正發展成為中南最大的水產市場。隸屬於湖南開天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開天魚莊,是喬口鎮集魚、副農產品種、養、加工、休閒及科普教育為一體的新型農業產業化的代表企業。開天魚莊位於長沙市百里水產走廊和望城國家農業科技園的核心區——望城區喬口鎮大壟圍村。記者步入在開天魚莊,莊內綠蔭環繞,湖水相連,環境優美。開天魚莊的負責人劉世名興奮地向記者介紹,開天魚莊擁有600畝水面,300多畝陸地,主要養殖翹嘴?魚等珍貴魚種。園內還種植蔬菜瓜果,飼養的生豬、雞鴨。魚莊生產的真空包裝特色瘦身魚、東江魚,發酵醃制的�子菜,利用特殊工序熏烤風味的豬肉、魚肉等禽肉製品,被源源不斷送往高檔星級酒店餐桌,頗受消費者喜愛。記者了解到,開天魚莊的加工廠規模、產量在整個喬口鎮乃至望城區位居第一。據資料介紹,喬口漁都現已有養殖示範場10個,匯集了白魚、匙吻鱘、南美北對蝦、珍珠等10多個特種水產品種,養殖基地面積達1.2萬畝。投資5000萬元的洞庭八百里水產公司、投資10億元的漁洲水產城紛紛進駐。隨�柳林大橋通車,喬口鎮與一江一湖之隔的湘陰嶺北鎮,益陽的歐江岔鎮融為一體,一個以南洞庭湖區為基地、輻射三地四縣、服務省會長沙的漁都聳立喬口,一個集苗種繁育、水產交易、展示、加工、冷凍、包裝於一體的水產品一級市場日漸凸現……周燦明介紹,為延續古鎮的魚俗文化,喬口還招商引資打造中南六省最大的漁都。目前,由湖南省柏樂文化投資有限公司投資8.6億元在喬口建立中國首個以魚文化為主題的喬口漁都文化旅遊創意產業園,項目正在推進建設之中。該項目薈萃文化、旅遊、休閒、娛樂餐飲、購物等多元化產業功能的複合型文化旅遊休閒度假區,園區分為八大主題:名勝古蹟園、陸地遊樂園、水上游樂園、童話動物園、民俗體驗園、特長購物園、少兒科普園、休閒度假園。此外,長沙市政府還準備建設現代特種水產養殖園項目,以喬口為核心,建設全國一流,湖南最大的特種水產區。休閒新方式 到喬口呷魚近年來,喬口鎮以建設「秀美的水鄉古鎮、繁榮的商貿名鎮、宜居的風情小鎮」為目標,用了不到三年的開發建設,喬口就以特種水產,休閒旅遊為特色,讓人們在體驗古鎮深厚文化內涵的同時,感受水鄉漁都的魅力。穿過書有「喬口漁都」四個大字的牌樓,走進青石板鋪就的古街,兩邊都是修葺一新的仿古房屋,街邊門面都打�「魚莊」、「魚都」之類的招牌。周燦明介紹,喬口近幾年來形成了以「魚」為特色的餐飲業,僅古鎮街面上,就有大大小小吃魚的餐館17家,「到喬口呷(吃)魚去」已成為喬口最動人的招牌,而魚的做法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美味無窮的魚席令人流連忘返,樂不思蜀,每逢周末或是節假日,很多周邊的食客都會駕車前來,吃魚、休閒,度過愜意的時光。喬口吃魚的文化源遠流長,但無論在什麼喬口筵席中有一條老規矩不可違背。第六碗,第六碗不能出魚。出魚就好像出洋相一樣,表示對事情很不尊重,不嚴肅,吃魚不打鱗,吃魚不翻邊這種習俗還流傳至今。全魚宴是喬口食魚的一個特點。喬口的全魚宴共有16道魚,蒸、煮、炒、煎各種烹飪手法都用上了。清蒸回頭魚、小炒火焙魚、水煮黃鴨叫、冰鎮鮮魚凍、油淋臭鱖魚……特別是魚凍子,那是大家童年的記憶。全魚宴中魚凍子是在一個魚形的容器中凝固的,放在餐盤上就像一條活魚。記者還了解到,在2012年中國(望城)第四屆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節上,喬口舉辦了規模盛大的「千人魚宴、魅力漁都」活動,在一條長近30米、寬近20米的主場地上擺滿了魚宴席,主辦方邀請了來自社會各界的近千人,一起品嘗黃鴨叫、回頭魚、武昌魚、小魚仔和小鯉魚形的魚凍子等魚宴美味,反響熱烈,人人稱讚。存倉
- Oct 29 Tue 2013 10:51
喬口:水鄉人家 魅力漁都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