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務危機和金融市場動蕩已延伸至實體經濟,迷你倉沙田歐盟就業形勢不斷惡化。在財政緊縮和經濟持續滑坡的困境中,成員國盡管有歐盟方面的政策性傾斜,但要想在短期內改善就業狀況絕非易事。郭可為2013年以來,歐債危機總體形勢趨於緩和。“歐豬五國”等重債國國債收益率持續下滑,主權債務風險穩步降低。而隨著歐洲穩定機制(ESM)可以直接援助銀行等措施,銀行業風險也得到了有效地控制。然而,歐盟的就業形勢卻日益惡化,陷入失業率高企的窘境,顯示債務危機和金融市場動蕩已延伸至實體經濟,就業形勢不斷惡化。歐盟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6月,歐元區(17國)和歐盟(27國)的整體失業率分別達到12.1%和10.9%,分別為歐盟統計局1995年開始發佈這一數據以來最高值和次高值。歐洲就業狀況的三大特點青年失業率觸目驚心;區域間差距逐漸拉大;歐洲失業問題較美日等發達經濟體更加嚴重。除了失業率居高不下外,歐洲就業狀況還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從歐洲失業人口的年齡結構看,青年失業率觸目驚心。今年6月,歐元區與歐盟25歲以下青年人的失業率分別高達23.9%和23.2%,已經分別49個月和50個月在20%以上。其中,青年失業率最高的國家分別是希臘(59.2%)、西班牙(56.5%)和葡萄牙(42.1%)。而青年人失業率最低的國家分別是德國(7.6%)、奧地利(8.7%)和荷蘭(10.6%)。二是從歐盟經濟地理看,區域間差距逐漸拉大。在今年年初歐盟委員會發佈的《就業與社會發展2012年度報告》指出,歐盟平均失業率已從2008年7%左右攀升至目前的11%左右,主要是一些南歐國家失業率持續上升,與北歐國家的就業形勢相差甚遠。南歐國家的就業形勢異常嚴峻,希臘、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最新總體失業率分別為27.6%、26.3%和17.4%,是歐盟失業率最高的三個成員國。而北歐國家的就業形勢明顯較好,奧地利、德國和盧森堡的總體失業率分別為4.6%、5.4%和5.7%,是歐盟失業率最低的三個成員國。三是從全球視角看,歐洲失業問題較美日等發達經濟體更加嚴重。此輪全球經濟危機爆發以來,全球經濟複蘇一波三折。新興經濟體就業形勢要好于發達經濟體,美國等發達經濟體的就業情況也逐漸改善,而歐盟國家則繼續深陷高失業率泥潭。今年五月,美國和日本的失業率分別是7.6%和4.1%,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高點10%和5.5%均下降了不少,而歐盟和歐元區不但失業率的絕對值要遠遠大於美日,而且趨勢也相反,仍在上行通道中。歐洲失業率高企的六大原因經濟持續低迷;一味強調推行緊縮政策;產業結構調整;勞動力市場存在多種矛盾;老齡化趨勢與高失業救濟制度;歐盟治理機制的局限與不足。當前歐洲就業狀況出現上述特點的主要原因有六點。首先,經濟持續低迷是根本原因。2009—2012年,歐元區實際GDP同比分別為-4.4%、2.0%、1.5%和-0.6%。2013年一季度,歐元區經濟環比增長為-0.3%,為連續第六個季度負增長。其中,經濟增速較高的北歐國家失業率較低,與此相反,經濟增速較低、甚至陷入衰退的南歐國家失業率屢創新高。意大利已連續七個季度負增長,希臘、葡萄牙的形勢更加嚴峻,實際GDP同比均連續九個季度下跌。從理論以及現實看,經濟增長與失業二者形成了惡性循環。一方面,全球經濟危機使歐盟區內外的需求均低迷不振,當地企業經營狀況急劇惡化,不少企業和與之相關聯的銀行深陷債務泥淖之中,借貸熱情急劇下降,擴大再生產的意願迅速萎縮,造成了對勞動力需求的銳減。另一方面,高失業率又拖緩歐元區經濟複蘇的腳步。根據奧肯定律(Okun’slaw),失業率的上升會伴隨著實際GDP的下降。失業人數增多,造成消費需求不足,企業將面臨更困難的境地,因此不得不降薪、裁員,失業率繼續攀升,從而加劇經濟的蕭條。其次,一味強調推行緊縮政策是直接原因。在主權債務危機和銀行業危機的雙重夾擊下,歐元區不僅不可能推行大規模的財政刺激政策,而且不得不在經濟複蘇的趨勢尚未確定的狀況下就開始實施非常嚴厲的財政緊縮政策。2012年,歐盟迷你倉價錢員國財政赤字與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數據顯示,相比2011年,歐元區政府赤字占GDP比重從4.2%降至3.7%,歐盟則從4.4%降至4.0%。其中,僅德國實現微薄的財政盈餘,為0.2%。與此相反,西班牙財政赤字比重最大,為10.6%。雖然歐元區政府實施的部分財政緊縮措施成功地縮小了政府的收支缺口,但緊縮政策也導致政府開支減少、居民消費下滑、企業投資萎縮,從而直接助推失業人口激增。第三,產業結構調整是重要原因。製造業是歐洲各國傳統支柱產業,在經濟中占的比例一直較大。近些年來,這一產業結構開始出現向資本密集型轉化的新趨勢,傳統的製造業如鋼鐵、煤炭等部門開始不斷萎縮,這使得當地的許多產業工人面臨下崗。與此同時,新興的產業又都集中在高技術和信息產業領域,所需要的就業者不但在數量上無法與失業的產業工人相比,而且對就業者的技術要求很高,因此新興產業在解決失業問題方面所發揮的作用並不明顯。第四,勞動力市場存在多種矛盾是結構性原因。這又有多重因素。一是歐元區範圍內存在勞動力無法自由流動的問題。雖然同在歐盟體制內,但許多國家對外來勞工的限制較多,某些職位准入門檻較高,許多南歐如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失業人員,即使是有較高技術能力的失業者,也很難在其他歐盟國家特別是西歐地區找到新的工作。二是在歐元區範圍內對不同年齡的勞動力實施差別對待。大多數歐盟國家實際上有二元勞動力市場,工會保護著一些35歲以上人群,從事永久性工作,年輕人從事的臨時性工作則沒有保護。三是學歷通脹問題造成勞動力市場出現嚴重的供需矛盾。一方面,歐元區很多失業者有不少接受過高等教育,渴望獲得一份高薪而又體面的工作,另一方面,中小企業急需招聘普通職員和藍領工人,並不需要很高的學歷。第五,老齡化趨勢與高失業救濟制度是社會原因。由於歐洲的出生率不斷下降,老齡化讓社會福利制度的包袱日益沉重。而新興經濟體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福利水平較低,勞動力價格相對便宜,因此很多歐洲國家的企業關閉了在本土的工廠,轉而在中國等地區投資建廠,這直接造成了歐洲國家失業狀況的加劇。同時,歐盟的高失業救濟制度削弱了勞動力就業積極性。長期以來,歐盟以高水平、廣覆蓋的失業救濟這一消極的就業政策作為主要失業保障手段,然而這種高福利政策不僅導致社會支出費用的增加,國家背上了沉重的財政負擔,也使相當部分的人失去了尋找工作的動力而寧願選擇“自動失業”。第六,歐盟治理機制的局限與不足是政治原因。一是歐洲治理機制的複雜性與多層級性令歐盟難以迅速拿出有效解決方案。每項議題,不僅在歐盟層面需要反複的溝通、討論,而且需協調各成員國政府,有的還需通過本國議會投票表決,這使協調難度更大,行動起來十分遲緩,從而使歐債危機以來失業問題愈加嚴重而措施寥寥。二是各成員國在歐盟層面上也存在權力博弈現象,歐盟的話語權主要集中在德、法等大國手中,而其餘中小諸國卻力量單薄,這使治理結構極不平衡。德國作為歐元區最大經濟體以及歐洲穩定機制(EMS)的最大出資方,堅持重債國應當進行嚴格的財政穩固政策和深度的結構性改革也令希臘等國的失業問題雪上加霜。歐盟各界有識之士也深刻意識到了失業問題的嚴重性,並于6月28日在布魯塞爾落下帷幕的歐盟領導人夏季峰會推出了促進就業的“全面的一攬子計劃”。從這個計劃中,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歐盟各國領導人已經充分意識到失業率居高不下的社會危害以及解決這個問題的急迫性。各成員國領導人能夠高效率地就促進就業達成一套多管齊下的解決方案也是值得肯定的。另一方面,經濟持續低迷是歐盟失業率長期居高不下的根源。歐盟經濟增長率如不能達到或超過1.5%,歐盟就難以擺脫失業狀況不斷惡化的困境。當前歐洲各國經濟仍在嚴重衰退中苦苦掙扎,即使是德國也被拖累至衰退的邊緣。根據歐洲央行的最新預測,歐元區經濟繼2012年衰退3%之後,今年還將萎縮0.6%,因此,在財政緊縮和經濟持續滑坡的困境中,成員國盡管有歐盟方面的上述政策性傾斜,但要想在短期內改善就業狀況絕非易事。(作者單位:中國工商銀行總行城市金融研究所)迷你倉庫
- Aug 14 Wed 2013 16:00
“剪不斷,理還亂”的歐洲失業問題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