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範衛鋒隨著阿里的再度出拳,迷你倉阿里小貸和東證資管、諾亞財富等的合作浮出水面,原來略顯玄虛卻備受矚目的互聯網金融雛形,逐步清晰起來了。目前很多人談及互聯網金融時,尺度寬得有點過分,金融機構上網做一點業務也算,網絡公司和金融、證券沾點邊也算,這對各種概念股炒作固然是好事,但“正名”也是有必要的。否則,眼下支付寶、銀商寶、活期寶、餘額寶、現金寶之類太多,堪稱“萬寶路”,煙霧濃厚、看不清楚。我所說的互聯網金融的上半身、下半身,是指兩截原本應該打通、目前暫時被割裂的環節。說句大白話,上半身是說這些錢從哪裡來、怎麼募集、怎麼賣產品、怎麼營銷,是不是充分“互聯網化”,而“下半身”是指它的錢投給了誰、怎麼投、怎麼賺錢,是不是足夠“互聯網化”。如果誰把這上下半身對接上,打開氣血開關,�動血液循環模式,所謂的互聯網金融就雛形初現了。最近阿里很忙,正好提供了案例。它的餘額寶是互聯網金融“上半身”。吸引支付寶用戶在餘額寶里買貨幣基金,支付方式、營銷渠道都非常互聯網化。上文件倉身豔驚四座,半個月多就募集了70來億,許多狂蜂浪蝶隨之起舞。但是,它的下半身、資金投向卻很傳統,投向貨幣市場基金,最終也就是債券、票據、存款之類。而阿里剛剛公佈的新動作,算是“下半身”的例子。阿里小貸公司的一個私募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募集完成了,從它的上半身,即客戶資金來源的角度看,它的資金可能還是來自線下的客戶資源為主,其互聯網化的程度和餘額寶完全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可圈可點的倒是它的下半身,也就是資金的投向。阿里小貸的客戶,主要是在天貓、淘寶、阿里巴巴里做生意的商家。它的核心資源並不是和客戶的所謂關係,而是它掌握的互聯網數據。這些客戶在它的平台上交易,貨款在它的平台上交收,阿里對它們的信用心裡有數,下半身基礎堅實。不過,在阿里小貸與金融機構的合作中,金融機構的實際油水應該非常少,有牌照的機構太多、有數據的只有阿里一家,金融機構能跟著喝口骨頭湯、賺點吆喝就不錯了。等到哪天阿里把上下半身合體成功,屆時想再喝口湯可能就難了,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機構的壓力,正在於此。存倉
- Jul 13 Sat 2013 19:22
互聯網金融的上半身和下半身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