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華人社會一提及日本武術,mini storage幾乎毫無例外大家的腦袋都會即時浮現一個「道」字。劍道、柔道和合氣道等自是深入民心,但事實上日本武道是近世的產物︰明治維新後日本廢止了武士階層,原為武士修習作戰場殺敵用的武術,也隨�時代變遷轉型為現代武道,柔道和劍道等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紛紛確立,作為強健國民的體育文化及競技運動,並且在學校推廣。 其實類似的歷史也在中國出現,清末民初時期中國面對外國列強侵凌,有識者觀察到西方國家推行體育強民,於是也有武術界人士試圖將中國武術變革為國民強身的運動,「國術」一詞就是那時期開始奠定,「精武體操會」或「中央國術館」等組織亦因此目的而誕生。可惜這「國術運動」後來因戰亂和政治而斷絕,相反日本雖然也經歷戰敗及被美國管治,武道教育卻依然能再興,到今日日本尚武之風仍盛,兩地武術命運之差別,不得不令人嘆息。 雖有現代武道,但日本的古傳武術沒有因而消失斷絕,古流柔術和劍術仍然有人傳習到今天。「柔術」是日本傳統徒手武藝的一個總稱,即相當於我們稱呼「拳術」,之下再有許多流派。有的柔術流派也有包含短兵器使用,例如古代捕快常用的「十手」(鐵尺),不過主要還是以赤手搏鬥為主。今日世界流行的柔道和合氣道都是源於柔術,但兩者技法南轅北轍,可見「柔術」的大傘之下,其實包含很多不同武技。 有個盛行的說法指日本柔術源自中國拳法,由精通少林武術的明末遺民陳元贇,流亡東渡之後傳藝予三名浪人而開始。陳元贇確有其人,更把中國陶藝傳到尾張藩,今天日本仍有著名的茶具「元贇燒」。至於陳元贇通武術,並對柔術產生過影響,這一點亦頗可信,因日本古籍及一些柔術流派的碑文都有提及(雖然他是否真是學少林功夫則難說)。但是說到陳元贇是「日本柔術之父」卻比較可疑,因為他應是在十七世紀明亡後東渡傳藝,但日本最古老的竹內流柔術早在1532年就創立。 最古老武術 不管任何民族也好,自行產生武術搏鬥技藝根本是自然之事,日本最古老的武術--相撲,即是徒手搏藝,有關相撲比賽的記載,早在七至八世紀的史書《日本書紀》已有。現代的相撲競技限制很多,止於推擠摔投,但看古代記載,當時相撲基本上是無限制格鬥賽,拳打腳踢皆有,例如其中一位古相撲力士名叫「當麻蹴速」,看名字就知是蹴踢高手,令人聯想到今日的綜合格鬥MMA,可見日本古代就有這樣的徒手搏擊傳統。 柔道脫胎自傳統柔儲存是很多人都知道的歷史;而生於柔術的另一種現代日本武道則是合氣道,創立人植芝盛平,師從大東流合氣柔術名家武田�角。相比於柔道,合氣道的「現代化」程度較少,雖然也有教學系統和段位制度等變革,但並未作體育競技化。看合氣道的演武也感受到古風,其制敵技法大部分是對付手刀迎頭下劈或者突擊腹部的直拳,其實就是模擬古代戰場的刀劈和長槍刺殺。 合氣道以柔制剛的風格及對「氣」的重視,不免容易令人聯想中國內家拳法;而植芝盛平本人又曾經在滿洲活動,是否真的曾與當地出現的中國武術有所交集?這個目前未見有實際可信的證據,但會是很有趣的研究。 式微與提升 中華文化對日本武術的影響,當然還有刀劍。日本雙手刀傳自唐朝是不爭的事實,現今日本仍藏有古代「唐大刀」及「唐樣大刀」(即當時仿製品),正是證據,而可以想見同時東傳的還有刀法。中國從漢朝至唐朝,雙手長刀之法一直興盛,但不知是因為戰場環境改變還是社會經濟原因,雙手刀制及刀法在中國漸漸式微斷絕;而在日本長刀卻甚被珍視,武士階層成立後,佩刀更被視為「武士魂魄」,不論是刀法還是鑄刀技藝都不斷提升。 到了中國明朝「禮失求諸野」,日本刀成為兩國貿易�明朝最重大的輸入品之一,中國本土鑄作的刀制也大量模仿倭刀;同時日本雙手刀法亦回傳入中國,如明朝武術名著《單刀法選》,作者程沖斗就明言是倭刀之法,其師劉雲峰是學自於日本人。更經典的是戚繼光對抗倭寇,從前線交鋒深知日本刀法之厲害,於是索性學為己用。戚軍從敵方奪得日本刀法秘笈《影流之目錄》,參考下創編《辛酉刀法》,成為抗倭利器,亦重啟中國雙手刀的傳統。 後記 不管日本學中國也好,中國學日本也吧,從這些歷史可見,古代武術用於戰場生死相搏,武道家眼中只有實用,沒有多餘的民族包袱,哪管是敵國武術,能學就學,值得參詳的也絕不放過。相反今日有的習武者卻沒有這種開放思想,實是一種倒退。 一連五集港台電視紀錄片《功夫傳奇III 之決戰邊疆》遠赴泰國、俄羅斯、日本、印度及韓國,探究不同國家地域獨樹一幟之武術,以尋找不同門派高手為主軸,以各師傅及武者奮鬥經歷為經緯,感受各國武術風尚之餘,更反思中國功夫的文化傳承。第三集「氣合天人」將於1月4日(星期六)晚上七時三十分,在無�電視翡翠台播映;港台網站 tv.rthk.hk同步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 撰文︰喬靖夫圖片︰香港電台 迷你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gusers2 的頭像
    sgusers2

    sgusers2的部落格

    sgusers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