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袖必須具備甚麼特質? 發揮創意、堅持信念,迷你倉抑或捍衛公義?或許在聖士提反書院可以找到答案。文:劉振瑛 圖:香港電台 書院在1903年由八位華商及社會領袖創辦,仿照英國著名的伊頓公學,為華人子弟提供英文教育。創校至今110年,學校提供寄宿的傳統,從未改變,寄宿講求群體生活同自律,又設立學長制,由高年級學長自訂罰則,管理宿舍秩序。 旁人眼中覺得寄宿生活規矩多多,但中六生謝懿聰坦言樂在其中,晚上十時正宿舍關燈後,是高年級宿生最開心的時刻,學校容許他們在茶水間煮食,正正是學習待人接物的寶貴一課。謝懿聰會特意多煮一些食物跟同學分享,「你多煮一些給別人,別人也會這樣做,就好像你照顧別人,別人也會照顧你,感覺很特別。」 大�跟老師理論被趕出校 寄宿生活當然也有頑皮的一面,四十多年前便發生過經典的一幕。立法會議員陳偉業回想起深夜時分,有同學在學校廚房偷了一隻雞,由於沒有刀,竟然想出用罐頭刀開罐頭,用罐頭蓋來�雞。這樁趣事,時至今日仍然是同學們重聚的話題。陳偉業說:「我們的特色是自己很獨立,不會事事跟隨別人,按別人指示去做。我想這種文化,是一個很好的鍛煉和培育。」 大眾熟悉的陳偉業,是激進民主派的政治人物。原來中學年代的陳偉業是頑皮、敢言的學生,校園生活離不開體罰。當年有男生撩女同學而受處分,在自由的校風下,陳偉業召集十多名同學跟老師理論而被趕出校。雖然如此,他認為四年的中學生活是他人生中最快樂的日子,校訓篤信多能更成為他堅持從政的推動力。「多年來我不斷問自己同一個問題,究竟你做的東西是否你當年決定參選時相信的東西,我相信便應該繼續,如果這個信念我要被放棄時,可能我便會放棄從政。」 鍾普洋偏好冷門玩意 學校強調學習要認真,玩得要盡興的校園文化,促使1963年畢業的鍾普洋成為速遞業的先驅。著名企業家鍾普洋興趣廣泛,尤其偏好一些冷門的玩意,同學們踢足球,他選擇玩迷你倉樂器棍球,同學們玩結他,他選擇學曼陀林琴。在自主學習的校園生活中,鍾普洋領悟出成功的關鍵,「我覺得如果人人都在這�搵食,你便要做些別人不做的事情。」 書院曾成為日軍屠場 1969年鍾普洋從美國大學畢業後,回港工作兩年多便選擇創業,主攻當年仍未興起的速遞業,而且更把母校培訓領袖的方法,套用於公司管理。他認為一個企業的老闆,儼如一所學校的校長,「在學校叫做分散權力,校長領導老師,老師領導學長,高班領導低班。這樣每個人都有其領導的權力及知識。所以我學會無人全知全能,也無人唯我獨尊。」 鍾普洋時常提及在母校學會「執生」,又秉持力求創新的精神,面對不合理的事情,一定要據理力爭。七十年代,港府起訴他的速遞公司,違反郵政條例,之後又計劃修例,收緊速遞業的發展。為了打破困局,鍾普洋憶述:「我爭取的是一天內送件,如果郵局做到,我便不去爭取……。」結果他組織集會,迫使政府撤回修例。 領袖培訓是�重實踐及體會,在這個充滿英式建築風格的校園,二次大戰的歷史痕�,成為這所學校培育領袖的土壤。1941年聖誕節,日軍攻佔香港,當時學校的書院大樓被政府徵用做緊急軍事醫院,結果招來日軍大肆殺戮。有老師因為保護學生而殉職,事件被稱為『聖士提反書院大屠殺』。這段歷史並無被塵封,學校在2008年成立文物學會,由學生擔任文物徑的導賞工作。 謝懿聰三年前成為文物學會成員,聯絡、編排行程,以至接待遊客都由同學們一手包辦,承傳歷史已成為他的生活一部分。「如果我們在學校知道這段(或許被人篡改了的二戰)歷史真相,我覺得是有責任傳承下去。」 中學生活,只是人生一段小插曲,但一點觸動,一點啟發,或者會成就不一樣的人生。 香港電台電視節目《香港故事 ─ 百年樹人》,第四集「聖士提反書院 ﹣領袖的足跡」將於12月23日(星期一),晚上7時於亞洲電視本港台播映;港台網站 tv.rthk.hk同步直播及提供重溫。迷你倉西貢
- Dec 20 Fri 2013 08:40
聖士提反 領袖搖板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