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上長按“*”鍵,self storage養老服務就能送上門。如今在浙江溫州,通過今年重陽節開通的信息化居家養老服務平台,小到送油送米,大到送醫急救,老人們都可在最短時間內享受服務。【免費發放智能手機】73歲的劉愛琴老人,家住溫州鹿城區松台街道菱藕社區,老伴患有糖尿病,上周四到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看病。不同以往的是,這次是劉愛琴老人自己用“一鍵通”手機預約掛號。“專家號很難掛,以前排隊都排不上。打電話預約又要身份證號,又要病歷號,很難搞明白。這次我通過‘一鍵通’手機,報了一下老伴的名字,就掛好了。”劉奶奶現在逢人就說“一鍵通”的好,“下次我還要這樣預約。”在國內最先試點運行的溫州信息化居家養老服務平台,通過給老人免費發放一部集移動通信、一鍵呼叫和定位技術于一體的智能手機終端,對溫州市的服務資源進行整合,實現居家養老服務站、120急救中心、便民服務熱線的一鍵連通,為老年人提供全天候及時便捷的上門服務。菱藕社區是服務平台的首個試點社區,目前社區已有133位老人領到了“一鍵通”手機。69歲的厲鳳香老人,在領到“一鍵通”的當天,就體驗了一次便捷配送。她長按“一鍵通”的綠色“*”鍵,幾秒鐘後,就接到中心的回電。不到10分鐘,門鈴響起,服務商送來了一瓶1.8升的食用油。“剛開始我不相信,先問有沒有金龍魚的油,多少錢。他們說有,馬上給我送過來。”厲鳳香老人稱讚道,“這油外面賣28元,送上門來只要26元,真好。”【政府牽頭市場化運作】溫州信息化居家養老服務平台由政府牽頭,但政府並不直接投入資金,平台運營依靠社會組織和各種慈善機構。溫州市老齡辦則委托社區及老年協會等組織,採集和錄入老年人信息。正因為建立了完備的數據庫,劉愛琴老人在預約掛號時,並不需要報病歷號和身份證號。運營方面,則採用市場化運迷利倉方式。溫州華齡為老信息服務中心,是一家民辦非盈利性社會組織,負責中心的運營與管理,並選擇各類服務供應商,合作方電信則負責技術支撐與呼叫接應。試點伊始,由於擔心老人們難以接受新服務,市老齡辦明確,第一批使用者在前6個月,不需要支付“一鍵通”手機每月10元的月租費,費用全部由有關慈善組織負擔。除菱藕社區外,溫州接下來還要在龍灣興北社區、狀元橋社區、永嘉北城街道等地試點。“到今年底,我們準備在5個試點社區發放1萬台終端。成熟一批,發展一批,讓老人體會到服務的好處,然後宣傳普及。” 溫州市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陳光富說。【5年內服務平台全覆蓋】在溫州興北社區,筆者看到工作人員正在輸入幾位老人的信息。健康狀況、居住狀況、收入、配偶等詳細信息均被一一登記,錄入系統。據瞭解,社區一級只能看到本社區的老人信息,市一級則能看到全市老人的信息。近期,興北社區的老人就能領到“一鍵通”手機,享受便捷的服務。信息採集錄入並不是一件易事。菱藕社區黨委書記陳秀英說,社區每登記一位老人,工作人員大約要花半小時。老年人的個人信息要嚴格保護,不能假手他人,這個過程中耗費了不少時間和精力。據悉,溫州計劃5年內使信息化居家養老服務平台覆蓋全市。“我們通過與服務商簽訂協議,以更便捷的方式、更優惠的價格,滿足老人們的需求。目前平台運行時間不久,已經有100多家服務商加入。但還遠遠不夠,配送的品種也會慢慢豐富。”中心副主任楊徵棟說,“華齡”要求服務商,一要在最短的時間響應,這就要求每個社區周邊就近配備服務商;二是產品在同類產品中價格相對低廉;三是保證產品的安全性。“服務如果要覆蓋全溫州,預計共需要2000至2500家服務商,所以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商家加入到服務團隊中來。”楊徵棟說。(據《浙江日報》報道)迷你倉
- Oct 25 Fri 2013 08:32
柴米油鹽送上門 手機可掛專家號溫州居家養老吃喝很方便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