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報駐台北特約記者 陳太曦今天是“九·一八事變”82周年紀念日。這個日子在香港和台灣“境遇”不同。香港新界社團聯會17日到日本駐港總領館抗議,文件倉要求日本政府正視歷史,中止連串挑釁行為及日本官員不要參拜靖國神社。新成立的“香港監察日本軍國主義複辟聯盟”公佈調查顯示,71.2%的受訪香港市民擔心日本軍國主義有復活趨勢。相對香港,被日本殖民長達50年的台灣卻沒什麼動靜,馬英九只發表了肯定開羅會議的講話。很多人好奇,台灣到底還有沒有“九·一八”記憶了呢?據記者瞭解,台灣18日當天基本沒有什麼紀念活動。台灣與日本的關係,剪不斷、理還亂。走在台北街頭,仍可見到低矮破舊的日式平房,甚至“總統府”都是日據時期的產物。走入誠品書店,你更會驚訝,不論是漫畫、音樂、建築、生活、休閒還是旅遊、社會科學的日系原文書、翻譯書,所占比例高得驚人。從旅遊看,除大陸外,日本是台灣出境游的最大目的地,今年預估有200萬台灣民�赴日旅遊,而日本人前往台灣游的人數也占極大比例。台日關係的密切可想而知。其實,台日關係的友好是經過許多年的轉變而來的。回想多年前的台灣歷史教科書,有不少描述日軍侵略中國姦殺擄掠的惡行惡狀,關存倉“九·一八事變”也有專門的章節介紹。電影《八百壯士》、《梅花》、《望春風》以及《英烈千秋》,對台灣三、四、五年級生(指上世紀40年代、50年代及60年代出生的人)來說再深刻不過。當時電影院上映這些愛國影片時,座無虛席,很多人全程站著看完。記者還記得小學六年級時,就是站著看完《英烈千秋》的。而每當唱起“台灣光復不能忘……國家恩惠情分深長,不能忘”的《台灣光復紀念歌》時,那種企盼與感念的心情現在想來都令人激動。但經過多年的轉變,台灣全民憤慨、團結一心的抗日電影、電視,早已不復見。南京大屠殺、悲慘的慰安婦等,全成了過去的一段歷史,一段從書本上才能找到的記錄。取而代之且充斥台灣各大電視台的是刻畫人生百態、講述家長里短的日劇。台灣人現在普遍對日本存有好感,是多重因素造成的。多數上了年紀的台灣人並非忘了日軍的侵華戰爭,但對更多的台灣年輕人來說,他們對日本的印象從教科書描述的“姦殺擄掠”,轉變為“先進、有禮”,其實並不突兀。他們從小接觸的日本流行文化,比來自大陸提倡的民族愛國主義,更活潑、更有趣。盡管因為血緣或親情的關係,台灣年輕人對大陸有一些歸屬感,但日本的流行文化與生活模式,令他們更認同。▲迷你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gusers2 的頭像
    sgusers2

    sgusers2的部落格

    sgusers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